昨日,合川區龍市鎮青壩村,村民在晾曬蘿蔔片。 本組圖片由記者 龍在全攝青壩蘿蔔個大固態硬碟優點皮薄製作好的蘿蔔捲
  開欄語:民以食為天,自古以來,不論是粗茶淡飯,還是饕餮盛宴,餐桌上的美食,總是給人們帶來共同的幸福感受。近日,室內裝潢我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佈,其中九園包子、郵亭鯽魚等飲食類製作技藝也被納入保護名單,再次掀起人們對重慶本土傳統美食的關註。
  作為美食之都的重慶,有哪些飲食類非遺遍佈街角、鄉野?它們有著怎樣的精妙製作過程化療飲食輔助,沿襲著怎樣美妙的傳統味道?從今日起,本報特別推出《味道非遺——探尋民間美食文化》系列報道,記者將走近這些民間傳統美食,帶你重新認識這些值得被珍惜的味道。
  重慶地理
  商報記者
  鄭旭鵬 饒方靖
  “蘿蔔紅,蘿蔔白,說起蘿蔔都曉得;蘿蔔香,蘿蔔甜,蘿蔔出來快過年。”這首朴實的童謠SD記憶卡,來自合川區龍市鎮青壩村。
  這座普通的小山村,有著一種不尋常的出產——青草壩蘿蔔捲,在我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上,青草汽車貸款壩蘿蔔捲赫然在列。
  小山村中出產的蘿蔔捲,何以成為“非遺”?帶著疑問,2月15日,商報記者走進了這座渠江水畔的小山村。
  百年技藝
  蘿蔔到“捲”要走20天
  冬寒未盡,走進青壩村,土地邊零星擺放的竹架間掛滿了晾曬的蘿蔔片,這些蘿蔔片,就是製作青草壩蘿蔔捲的原材料。
  據當地村民介紹,蘿蔔捲的製作技藝在青壩村已經傳承了200餘年,但現在,村裡還在製作蘿蔔捲的,已經只有少數幾戶人家。
  周克建就是這少數人之一。跟著周克建,記者走進了他家的蘿蔔捲作坊。周克建的妻子楊天華正將蘿蔔切片,只見片與片之間正好“首尾相連”,半分鐘不到,一個蘿蔔變成了一串蘿蔔片。
  楊天華告訴記者,從地里摘來的蘿蔔要變成蘿蔔捲,需經過選料、清洗、切片、晾曬、腌碼、裝壇、包捲等7個步驟,全程需要20來天。選材上要選擇個大均勻的蘿蔔,晾曬最好在蘿蔔地邊上搭起竹架直接晾曬,可以很快濾去水分,再將蘿蔔片放入壇中腌制兩周左右,就可以包裹了。
  “包裹是最出味道的步驟。”楊天華現場演示,她將一張腌制好的蘿蔔片攤開,將調製好的餡料放入,用力裹成捲,又拿起一條綠色的“腰帶”繫上,一個蘿蔔捲就做好了。記者試吃發現,看似簡單的蘿蔔捲中“另有乾坤”:蘿蔔中裹著腌制過的生姜絲,這姜絲經過辣椒和花椒腌制,而那“腰帶”其實是剛剛腌過的新鮮蒜苗。
  獨特原料
  江水浸出蘿蔔地 僅此一村
  “蘿蔔捲最大的奧秘就是這些原材料。”指著地里的一大片紅皮蘿蔔,周克建說,青壩村坐落於渠江水畔,受山勢影響,江水到這裡每年6至9月都會上漲,剛好淹沒江邊的土地,退去後留下厚重的河沙,正是這些大自然的力量送來的“肥料”,造就了最適合蘿蔔生長的土地。
  周克建說,青壩村的蘿蔔在河沙土裡長成,色澤鮮艷、個大皮薄、形如砂罐,又被稱為“砂罐蘿蔔”,“用‘砂罐蘿蔔’製作的蘿蔔捲不僅脆嫩爽口,還保留了蘿蔔本身的甘甜口味”。
  周克建告訴記者,上世紀90年代,當時的合川縣蔬菜站曾試圖將青壩村的蘿蔔種在全縣推廣,結果以失敗告終,“‘砂罐蘿蔔’只能種在這裡,移栽別處品質就變了”
  後繼難尋
  火爆訂單 留不住年輕人
  憑藉獨特的原料和製作工藝,以及傳承了200多年的老味道,2011年,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,“青草壩蘿蔔捲傳統手工技藝”榜上有名。好消息傳來,村裡的蘿蔔作坊主們興奮的同時,也有著深深的焦慮。
  “現在訂單越來越多,蘿蔔捲已經供不應求。”周克建說,蘿蔔的生長有季節性,通常從11月到3月,這給蘿蔔捲的供應帶來了局限,另一方面,全村的蘿蔔地只有800多畝,在別的地方又種不出,產量一直無法滿足市場需求。
  比產量更令村民焦慮的,是蘿蔔捲製作手藝後繼無人的現狀。
  “蘿蔔只是一種常見的農產品,我們又沒有條件進行包裝和推廣,附加值高不起來。”周克建說,蘿蔔捲作坊一年的收入約五六萬元,這個水平,比在外打工要低,因此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了,現在做蘿蔔捲的,最年輕的都有五六十歲了。
  “我的兩個女兒也在外工作,經常勸我別在家窮忙活了。”周克建無奈地說,“但我還是想繼續做下去,祖輩幾百年傳下來的手藝,不能斷在我們這一代手裡”。
  聲音
  未來將挖掘文化內涵
  對於青草壩蘿蔔捲製作技藝的傳承,當地政府也在積極扶持和幫助。
  “我們希望更多人能瞭解青草壩蘿蔔捲,並從宣傳和培訓村民科學的種植技術來進行保護。”合川區文化館副館長、合川區非遺中心負責人胡中華介紹說,在合川區政府和龍市鎮政府的幫助下,青草壩蘿蔔捲曾多次參加市級、區級的農產品交易會,並打響了名號。為了給蘿蔔捲的銷售提供便捷的交通,龍市鎮政府還出資修建了通往青壩村的水泥路。
  “接下來,合川區還將著重挖掘蘿蔔捲的文化內涵,加強推廣。”胡中華表示,儘管無法在其他地方引種,但即使是在青壩村,“砂罐蘿蔔”的產量也有不小增產空間,“重點在於如何科學種植。”胡中華說,為了提升蘿蔔捲的產量和質量,當地政府還將全力培訓村民的農業科普知識。  (原標題:小山村蘿蔔捲 200年傳承路在何方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b60rbzzw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