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    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(記者 劉敏、張志龍、白靖利、徐海濤)當負面消息接二連三在網絡上曝光,總有一些“小火苗”在現實中閃爍;當一些人陷入道德焦慮,總有一些“正能量”激勵人們前行。
      無私奉獻的“掃橋爺爺”、“良心最重”的鄭州“雞蛋哥”……他們是“小人物”,卻用最朴實的感情和舉動,在2013年的年曆上寫下閃亮的一筆。
      記取這些“小人物”的“正能量”,一個現實意義是,我們看待這個社會時,少些悲觀多些樂觀;面對“幫與不幫”之時,能放下“心理包袱”伸出援助之手。傳遞“正能量”,你我都是踐行者。
      刺痛與感動並存--“道德沙漠”不是全部圖景,“平凡的感動”溫暖2013
      年初,湖南婁底一名小學校長的名字響徹全城。
      楊建一,新化縣上梅鎮北渡中心小學校長,在歹徒拿起凶器刺向學生之時,奮不顧身上前搏鬥。他的生命定格在60歲,精神卻永遠地烙在了學生的心中。
      近日,四川瀘州,一位賣柚子的老大爺收到300元假鈔欲哭無淚,十幾個路人卻紛紛將十元、二十元塞進大爺手中,告訴他“早點回家”。
      2013,正是這樣一個個凸顯“人性美醜、黑白善惡”的標誌性事件,讓人們懷疑一個時代的失範兒,同時更銘記了一些品格的可貴。
      在危難時刻、在平凡歲月,一些“小人物”用愛心或生命築起“道德高地”。
      有一種溫暖,叫做“數十年如一日”。一把掃帚、一座橋、一位老人的堅守。北京老人竇珍十一年如一日義務打掃過街天橋感動了一座城市,被贊譽“人之榜樣,德之楷模”。
      有一種責任,叫做“生命至上”。高速公路上,一塊5斤重的剎車轂碎片擊碎大巴車玻璃,直刺司機宋豐升胸口。然而他依然強忍劇痛平穩停車,安全疏散37名乘客。
      有一種誠信,叫做“良心不能丟”。鄭州個體戶任慶河,在店鋪面臨拆除之時,守候數月只為將已售出的數千斤雞蛋票兌給最後一位顧客,“人活一輩子,良心不能丟”。
      ……
      誠實守信、助人為樂、愛崗敬業……當一些人質疑“我們的傳統美德正在分崩離析”之時,身邊的好人好事正在平淡無奇中生髮。沒有感天動地的事跡,沒有壯志豪情,但就是這樣一些最朴素的舉動,折射出人性深處最閃亮的光輝。
      “在社會深刻轉型期,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缺失,一些負面事件的確暴露出了‘道德的沙漠’,但這並非社會道德水平的全部圖景。”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說,“只要薪火不滅,美德就會傳承。”
      遺憾與反思交織--用法律防範“破窗效應”,用制度成全“草根愛心”
      大多數人做好事並非有所圖,而是出於人性的善良,但這種善良又是脆弱的。於是,一些人為各種好人好事而感動,需伸出援手時卻猶豫再三。
      6月份,四川達州一位老人摔倒,三位小學生上前攙扶卻反被誣陷。類似事件一再發生,不免刺痛人心:我們該如何守護孩子的單純善良,將來誰又能“繼承”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?
      可嘆的是,在“農夫與蛇”的多個先例之下,“破窗效應”有蔓延之勢。公眾甚至調侃,“不是老人在變壞,而是壞人在變老”。
      不要再讓行善者“傷心”,不要再讓好人“流淚”,成為每個公民心底的呼喚!
      “維護道德秩序,僅靠良知是不夠的。”正如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錫鋅所言:“張揚美德的做法應得到法律的保護,侵犯他人權益應當受到道德和法律的雙重責罰,這是一個底線。”
      懲惡揚善,是維護善良的應有之義;成全善舉,也是政府和社會對於“正能量”的一種呵護。
      在我們的社會裡,總有一些角落缺少社會關愛的“陽光”,是社會公益的能量給這些人帶去希望。但現實中,由於各種原因,一些來自草根的“正能量”受阻,不能很好發揮作用。
      安徽寧國,一家論壇的愛心人士發起網絡募捐救助尿毒症患者,卻因當地政府“擔心被人批評不作為”而流產;“免費午餐”發起人鄧飛也曾訴說:“民間是鯰魚,政府是鯊魚,應互相彌補,而非排斥。”
      “面對善心,應當存有一份敬畏,存有一份感恩,政府部門也不例外。”北京師範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,“為‘草根公益’打開一扇窗,才能讓社會的善、制度的善、個人的善形成合力,形成更大的‘正能量’。”
      力量與希望並存--讓“旁觀者”變成“參與者”,讓社會在“正能量”中前行
      “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盞‘善’的小油燈,只是大多時候它在沉睡,等待人去喚醒。”一位網友說。“相信有一天會被身邊的感動所帶動。”其他網友附和。
      很多時候,我們發現,“正能量”帶來的溫暖往往比揭露更能激發道德意識。一個感人事跡的傳播,不但能為社會帶來一抹亮色,更能掃除人們心靈上的霧霾。
      “掃橋爺爺”離去了,但小區居民成立的“竇珍志願者服務隊”卻接過爺爺的掃帚堅守在“愛心橋”上;網絡上,人們對於“最美司機”的事跡轉載超過千萬次。
      每一次“痛心”和“焦慮”的背後,恰恰說明瞭善良並未走遠。
      但面對倒在路中央的老人、面對伸手偷竊的小偷,我們如何能夠將“正能量”從“心頭”傳遞到“手頭”?
      “要弘揚中國社會道德的光明面,使這些‘最美’草根的行為不再是孤立的、單個個體行為,使其演變成一個有組織的、更龐大的力量。”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說,“除了加強引導傳播,還應創造條件,讓正能量持續存在並繁衍不息。”
      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》推進10多年來,我們心中向善向上的力量在持續增長。儘管在網絡時代,“壞事”往往會被放在“放大鏡”下審視;但有了以楊建一、竇珍為代表的“好人好事”,一種深埋心底的情感才得以在更大範圍內取得共鳴。
      當今社會,不少人對自己和未來感到迷茫,總覺得自己是小人物,成不了撬動社會的杠桿。其實,給自己一份勇氣,也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。與其抱怨身邊缺乏“真、善、美”,不如邁開步子伸出雙手,喚醒心裡的小芽:“做”永遠比“說”更有說服力。  (原標題:新華視點·標註2013:小人物 正能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b60rbzzw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